最新目录

地质工程:地质类就业排名第一的专业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地质工程开始面临国内外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世界地质工程迅速发展,中国地质工程必须赶上其发展步伐。 正因为如此,地质工程专业越来越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地质工程人才。国家

我国地质工程开始面临国内外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世界地质工程迅速发展,中国地质工程必须赶上其发展步伐。

正因为如此,地质工程专业越来越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地质工程人才。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地质工程专业,现如今,国内很多重点大学都把地质工程作为重点学科。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有关地质工程专业的一些内容。

专业介绍

中文名称:地质工程

专业代码:0

修学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类别:地质类

专业层次:本科

地质工程专业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

来源: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院校推荐

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高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吉林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目前,全国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约有60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大学;是“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的发起方和成员;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农、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为依托,从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基础工程设计及施工、岩土钻掘设备与工艺等多方面给学生打下宽厚的基础,注重实践环节,使培养的学生具备研究和解决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矿业大学(苏州)

中国矿业大学(苏州)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院按地质类大类招生,现有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球物理学4个本科专业。实行3+6培养模式,即前3学期进行通识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不分专业,第3学期后根据学生志向和社会需求按4个专业分流,后6学期进行专业知识课程和专业实践教育。地质工程专业下设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岩土钻掘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从2013年起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

课程介绍

主干课程:

地质学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数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岩土钻掘机械基础、岩土钻掘工程工艺原理、地质工程施工、水文地质、地质工程试验 测试技术、地质工程数值模拟。

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将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掌握宽广的综合性知识及扎实的计算机语言基础,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掌握地质工程专业有关的基本理论,系统学习地质学、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分析、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具有进行工程地质综合分析、勘察设计、施工设计、岩土工程施工、岩土改良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对地质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

4. 具有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受到工程师的系统训练;

5. 熟悉勘察技术工程的有关规范和熟悉国土资源法和环境地质保护法等法规,具有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6. 利用现代化知识传播手段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信息交换,掌握信息分析、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就业前景

地质工程在地质类4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1,在工学170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65。

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工矿企业、工程设计院、资源勘查与评价,环境评价,城市与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开发、科研与管理工作。

文章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网址: http://www.swdzgcdzzz.cn/zonghexinwen/2020/1106/397.html



上一篇:“夯实地基,匠心精品”海口市地基基础工程公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院士薛禹群:打开“水科学”走向世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投稿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版面费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发表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